耳鸣——老年系列(十一)

耳鸣为无相应声源时自觉耳中或头颅有鸣响声的耳病。耳鸣声,或若蝉鸣,或若钟鸣,或若火熇熇然,或若流水声,或若簸米声,或睡着如打战鼓,如风入耳。

一、病因病机
  • 或因风邪外袭、或因风热郁遏不泄,循经上扰,壅蔽清道;
  • 或因平素嗜饮酒厚味,脾胃受伤,聚成痰热,郁久化火,痰火上升,壅塞清窍,以致耳鸣;
  • 或因情志不遂,肝气失于疏泄,郁而化火,或因暴怒气逆肝胆之火循经上扰,则清窍被蒙;
  • 或因饮食劳倦、或因过食生冷寒凉,损伤脾胃,使脾胃虚弱,脾虚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,经脉空虚,不能上奉于耳,或脾虚清阳不振,清气不升,导致耳鸣;
  • 或因素体虚弱、或因病后精血衰少、或因恣情纵欲,以致耗伤肾精,耳为肾之外窍,内通于脑,肾精损耗,髓海空虚,不能上濡清窍,而无根之火上浮,引起耳中轰轰有声;
  • 或因陡闻巨响、暴震、飞行、潜水以及某些药物的流弊等,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耳鸣。
二、辨证

耳鸣有虚实之分,或为实证,或为虚证,或上实下虚,或虚实参杂。实证耳鸣如蛙聒、如潮水,暴鸣而声大;虚证耳鸣如蝉,如箫声,常鸣而声细。

  • 肝火上扰证、肝胆火盛证:耳鸣如闻潮声,或如风雷声,时轻时重,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,或伴有:耳胀耳痛感,眩晕,头痛,口苦,咽干,面红或目赤,尿黄或便秘,夜寐不宁,胸胁胀痛,心烦易怒、怒则更甚,舌红苔黄,脉弦数;
  • 痰火郁结证:耳鸣如蝉鸣不息,或“呼、呼”作响,时轻时重,有时闭塞憋气,听音不清,耳中胀闷,头昏沉重或头重如裹,或伴有:胸闷或脘满,咳嗽痰多,头晕目眩,口苦或淡而无味,胁痛,喜太息,大便不爽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;
  • 风邪外袭证、风热上扰证:耳鸣初起,通常病程较短,或伴有:耳内憋气作胀有阻塞感或听力下降、耳内作痒,发病时多有外感病史而兼见:鼻塞、流涕、头痛、咳嗽、恶寒、发热、眩晕、呕逆、心中烦闷、口干,舌质淡红,苔薄白或薄黄,脉浮;
  • 气滞血瘀证:耳鸣音高而尖,或有爆震史,舌质暗红或有瘀点,或月经不调,脉细涩;
  • 肾精亏虚证:耳鸣如蝉,昼夜不息,夜间或安静时尤甚,或伴有:腰膝酸软,头晕眼花,发脱或齿摇,夜尿频多,性功能减退,潮热盗汗或畏寒肢冷,虚烦失眠,颧赤口干,手足心热,男子遗精,女子白淫,舌红少苔或淡胖,脉细数或细弱;
  • 脾胃虚弱证、气血两虚证: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,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,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的感觉,或伴有:倦怠乏力,少气懒言,面色无华,纳呆食少,腹胀,食后胀甚,便溏,舌质淡,苔白腻,脉缓弱。
三、治法
  • 肝火上扰证、肝胆火盛证:治宜:清泻肝火;参考方剂:龙胆泻肝汤、当归龙荟丸、柴胡清肝汤、柴胡疏肝散、膈下逐瘀汤等加减;
  • 痰火郁结证:治宜:清降痰火,和胃降浊;参考方剂:温胆汤、加味二陈汤、礞石滚痰丸、清气化痰丸、柴胡疏肝散、膈下逐瘀汤等加减;
  • 风邪外袭证、风热上扰证:治宜:疏风清热散邪;参考方剂:银翘散、蔓荆子散、菊花散、消风散、防风通圣丸等加减;
  • 气滞血瘀证:治宜:活血散瘀通窍;参考方剂:通窍活血汤、桃红四物汤、血府逐瘀汤、膈下逐瘀汤等加减;
  • 肾精亏虚证:治宜:补肾益精,滋阴潜阳;参考方剂:六味地黄汤、耳聋左慈丸、本事地黄汤、滋水清肝饮、贞元饮、黑锡丹、补骨脂丸、附桂八味丸、金匮肾气丸、五子衍宗丸、全鹿丸等加减;
  • 脾胃虚弱证、气血两虚证:治宜:健脾益气升阳;参考方剂:益气聪明汤、半夏白术天麻汤、补中益气汤等加减。
四、医案

耳鸣之病,不限于以上病证,切不可拘泥套用,临床须细心辨证,对证施治,方能药到病除。此处举一医案,非以上病证之耳鸣。

《续名医类案》卷十七:柴屿青治汪谨堂夫人,两耳蝉鸣,旦夕不歇,服过人参、熟地四两,无少效。柴曰:肾开窍于耳,心亦寄窍于耳,治耳必责之肾固也,但诊得两尺尚属有神,决非肾虚,左寸亦平缓无疴,惟右寸关洪大。此肺胃两部风热所壅而致,遂不治病而治脉,用清解之剂,不数服而右耳已愈,再服数剂两耳痊愈。因思耳目口鼻,虽属于五脏,各有分属,而内实相通,治病惟以切脉为凭,夫固有治在此而效在彼者,全在一心之园机活法也。

五、古人论述

《黄帝内经灵枢·口问》:“人之耳中鸣者,何气使然?岐伯曰:耳者宗脉之所聚也。故胃中空,则宗脉虚,虚则下溜,脉有所竭者,故耳鸣。”

《黄帝内经灵枢·决气》:“精脱者耳聋……液脱者……耳数鸣。”

《黄帝内经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说:“脾为孤脏……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。”

《外科证治全书》:“耳鸣者,耳中有声,或若蝉鸣,或若钟鸣,或若火熇熇然,或若流水声,或若簸米声,或睡着如打战鼓,如风入耳。”

《景岳全书》:“耳为肾窍,乃宗脉之所聚,若精气调和,肾气充足,则耳目聪明,若劳伤血气,精脱肾惫,必至聋聩,故人于中年之后,每多耳鸣,如风雨,如蝉鸣,如潮声者,皆是阴衰肾亏而然。经曰: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,半即衰之谓也。”

《医学入门》:“耳鸣乃是聋之渐也。”

《杂病源流犀烛》:“耳鸣者,聋之渐也,惟气闭而聋者,则不鸣,其余诸般耳聋,未有不先鸣者。”

《医林绳墨·耳》:“耳属足少阴肾经……肾气虚败则耳聋,肾气不足则耳鸣。”

《辨证录》:“心肾相交始能上下清宁以司视听,心肾不交皆能使听闻之乱。”

《医贯》:“至于阳虚者,亦有耳聋。经曰:清阳出上窍。胃气者,清气元气春升之气也,同出异名也,今人饮食劳倦脾胃之气一虚,不能上升而下流于肾肝,敌阳气者闭塞,地气者冒明,邪害空窍,令人耳目不明,此阳虚耳聋,须用东垣补中益气汤主之。”

《医碥·耳》:“若气虚下陷则亦聋,以清气自下,浊气自上,清不升而浊不降也。”

《中藏经·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》:“肝……其气逆则头痛,耳聋。”

《明医杂著》:“痰火上升,郁于耳中而为鸣,郁甚则壅闭矣。”

《古今医统·耳证门》:“耳聋证,乃气道不通,痰火郁结,壅塞而成聋也。”

《医贯》:“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,或减轻者,虚也;手按之而愈鸣者,实也。”

《景岳全书·耳证》:“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;渐鸣而声细者多虚;少壮热盛者多实;中衰无火者多虚;饮酒味厚,素多痰火者多实;质清脉细,素多劳倦者多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