震颤麻痹——老年系列(二)
震颤麻痹多发于老年人,西医称为:帕金森病,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大约是1.7%,病程后期患者因致残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。
西医阐述
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、运动迟缓、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,多伴有抑郁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。
- 前期症状:患肢关节处麻木、刺痛、蚁行感和烧灼感,以腕、踝处为主,前期多为间歇性或游走性,后期为固定性;患肢或有酸、胀、麻木、疼痛等症状,劳累后指趾、手脚轻微震颤;
- 中期症状;手部、膝部,甚至头部、下颌、口唇、舌、咽喉部以及四肢震颤,“搓丸样”动作,紧张时加剧,入睡后消失;肢体、颈部或躯干活动时,可觉察到有明显的阻力,“铅管样肌强直”或“齿轮样肌强直”;运动迟缓,幅度减小,动作笨拙,呈现“面具脸”、“写字过小征”;身体姿势、步态异常,出现“慌张步态”;
- 后期症状: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,吞咽困难,口角流涎,夜间翻身困难,起立、行走困难。
中医古人论述
《黄帝内经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曰: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。”
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云:“颤,摇也;振,动也;筋脉约束不住而不能任持,风之象也。”“此病壮年鲜有,中年之后始有之,老年尤多,夫老年阴血不多,少水不能制盛火,极为难治。”
《医宗己任编》云:“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,故为之振摇,而不能主持也。”
病因病机
或因年老体衰,或因七情内郁,或因饮食不当等所致。
- 肝藏血,肾藏精,老年人多血虚精亏,加之摄生不慎,或疾病所伤,致肝肾阴虚,筋脉失养,不能制约肝阳,而肝风内动造成颤动振掉或拘急强直;
- 多因劳倦过度,饮食失节,或思虑内伤,心脾俱损,以致气血不足,不能荣于四末,筋脉失于濡养,而致震颤之疾;
- 多因情志内郁,或痰湿,气滞不畅,鼓动不能,血行缓慢而瘀阻脉道,致筋脉失濡而手足颤动,动作减少,屈伸不利;
- 多因五志过极,木火太甚,风火相煽,痰热互阻,寇伐脾土,脾主四肢,故见四肢颤动;若风火盛而脾虚,则津液不行,痰湿停聚,风痰邪热阻滞经络,发为颤证。
中医辨证
- 肝肾阴虚证:躯干僵硬,抖动不已,伴有头痛头昏,耳鸣目昏,五心烦热,口干舌燥,腰膝酸软,失眠多梦,大便干结,舌红少苔,脉细数或弦细数等;
- 气血两虚证:肢体震颤,面色苍白,全身乏力,动作困难,自汗怕冷,少气懒言,纳呆食少,便溏浮肿,舌质淡红,脉象沉细等;
- 气滞血瘀证:四肢或头部、下颌呈固定式的抖动,屈伸不利,躯干或肢体有固定不移的疼痛或麻木,面色黯黑,舌质暗紫或有瘀斑,脉细涩等;
- 痰热动风证:形体稍胖,神呆懒动,胸脘痞闷,口干头晕,咯痰色黄,项背强急或肢体振颤,舌红,苔黄腻,脉弦细数等;
治疗方案
- 肝肾阴虚证:治宜补益肝肾,滋阴熄风,参考方剂:杞菊地黄丸、羚角钩藤汤、三甲复脉汤、镇肝熄风汤等加减;
- 气血两虚证:治宜益气养血,熄风止颤,参考方剂:归脾汤、八珍汤、补阳还五汤等加减;
- 气滞血瘀证:治宜活血化瘀,通络熄风,参考方剂:通窍活血汤、血府逐瘀汤、逍遥散等加减;
- 痰热动风证:治宜清热豁痰,熄风通络,参考方剂:温胆汤、羚角钩藤汤等加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