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汗证——小儿系列(五)
常见有小儿头汗、小儿盗汗、小儿自汗三类。小儿稚阴稚阳,易阴阳偏胜偏衰,故致汗证。
一、小儿头汗
小儿头颈部至胸部以上易于出汗,通常属正常现象,不须治。
小儿睡时惯常头汗,无其他症状,不属病象,俗呼蒸笼头。
病证之头汗阳明瘀热证:头颈汗出,身体四肢无汗,发热,小便不利,口渴多饮,身黄如橘子。治宜:清热利尿;参考方剂:茵陈蒿汤、茵陈汤等加减。
伤寒少阳证:头颈汗出,身体四肢无汗,寒热往来,恶寒重发热轻,胸胁满,小便不利,口渴心烦。治宜:和解少阳,解表清热;参考方剂:柴胡桂枝干姜汤。
六阳虚证:小儿入睡后,额头出汗,且平常汗多。治宜:收敛止汗;参考方剂:止汗散。
古人论述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“太阳虚汗:上至头,下至项,不过胸,不须治之。”
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“治六阳虚汗,上至顶,不过胸也,不须治之。喜汗,浓衣卧而额汗出也,止汗散止之。”
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:“阳明病,发热汗出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。但头汗出,而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引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茵陈蒿汤主之。”
《伤寒明理论·头汗》:“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饮水浆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。又热入血室,与其虚烦,或阳明被火,及水结胸,皆但头汗出也,俱是热郁于内,而不得越者也。”
《伤寒论》:“伤寒五六日,已发汗而复下之,胸胁满微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往来寒热,心烦者,此为未解也。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。”
《幼科发挥》:“小儿纯阳之体,头者诸阳之会,心属火。头汗者,炎上之象也,故头汗者,乃清阳发越之象,不必治也。”
二、小儿盗汗
小儿入睡后出汗,醒来即止或汗出一二小时自止,不受气温高低、衣被厚薄等因素影响。
辨证论治心血虚热证:盗汗,失眠,睡卧不安,或伴有眩晕、健忘、心悸、心烦、易惊等,面色苍白,唇舌色淡,脉细弱。治宜:补血安神,清热滋阴;参考方剂:当归六黄汤、当归补血汤、茯神汤、止汗散等加减;
肾阴亏虚证:盗汗,寐中头颈胸背甚或全身出汗,失眠身热,手足心热,心烦颧红,口干咽干,尿黄便干,或伴有发疏发黄、喜动、头晕,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治宜:滋肾育阴;参考方剂:六味地黄丸、麦味地黄丸、柴胡清肝散、生犀散、知柏地黄丸等加减;
气阴两虚证:盗汗,畏寒神疲,少动懒言,口干咽干,便干尿少,舌红苔少,脉细数。治宜:益气滋阴;参考方剂:浮麦散、虚汗停颗粒、人参养荣汤、六君子汤、生脉饮、竹叶石膏汤等加减;
古人论述《幼科类萃》:“盗汗者,谓睡而汗出也。”
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“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,用止汗散。”
《幼科发挥》:“盗汗者,梦中自出,醒则干也,其病在肾,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。”
《婴童百问》:“小儿精气未盛,性体多热,若衣裘伤厚,过食热物,或犯时气大病之后,重亡津液,阳气偏盛,水不胜火,腑脏积热,熏灼肌体,甚则销烁骨髓,是为骨热之病。久而不已,变成骨蒸,日晡发热,肌瘦颊赤,口干,日夜潮热,夜有盗汗,五心烦热,四肢困倦,饮食减少,瘥后余毒不解,生犀散主之。”
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,名盗汗,此因阴虚所致,久不已者,令人羸瘠枯瘦,心气不足,津液妄出故也,用茯神汤加黄芪,水姜烧枣、烧盐服。”
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血虚内热者,当归六黄汤;心经有热者,导赤散;肝经虚热者,六味地黄丸;血脱盗汗者,当归补血汤;肝经风热者,柴胡清肝散;食积内热者,二陈、枳实、山栀;胃气虚热者,六君子汤及浮麦散;血气俱虚者,人参养荣汤。”
三、小儿自汗
小儿清醒时,自然汗出,即不因玩耍,亦不因气温高低、穿衣多少等因素影响。小儿周岁前切不可自汗。
辨证论治卫气不固证:自汗多汗,汗出恶风,或半身、某一局部出汗,汗出常冷,易于感冒,喜静少动,面色少华,脉细弱,苔薄白。治宜:益气固表;参考方剂:玉屏风散、虚汗停颗粒、补中益气汤、四君子汤、归脾汤等加减;
营卫不和证:自汗多汗,或半身、某局部出汗,恶风恶寒,时发低热,头痛,苔薄白,脉浮缓。治宜:调和营卫;参考方剂:桂枝汤、甘麦大枣汤等加减;
邪热郁蒸证:自汗多汗,汗黏尿黄,面赤烘热,烦躁口苦,苔薄黄,脉弦数。治宜:清肝泻热,化湿和营;参考方剂:龙胆泻肝汤、四妙丸等加减。
古人论述《婴童百问》:“凡初生至周晬之儿,不可自汗。自汗则亡阳气怯,脉虚神散,惊风有作。凡乳幼自汗,切勿止之,宜用白术二钱半,小麦一撮,煮令干,去麦为末,煎黄芪汤调与服,以愈为度。”
《幼科发挥》:“自汗者,昼夜出不止,此血气俱热,荣卫虚也,宜当归六黄汤主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