痔疮痔漏——男士系列(三)

俗语云:十人九痔。是指每十人中有九人在其一生中患过痔疮。根据非官方的统计,女性一生中患痔疮的几率高于男性。考虑到众多女性在妊娠及产后失于调理,导致痔疮的发病率大增;又因男性常对自身症状的忽视(男儿有泪不轻弹),实际患痔疮的男性比例必高于统计数据;故此,在同等条件下,男性患痔疮的几率实际上高于女性。

症状

痔疮按病变位置分为内痔、外痔和混合痔。痔漏则是痔疮合并肛漏者。

  • 内痔:初期痔核较小,如黄豆或蚕豆大,色鲜红,质柔软,不痛,不脱出肛外,大便带血或滴血;中期痔核较大,形似红枣,色暗红,大便时脱出肛外,便后能自行还纳,大便滴血较多或射血一线如箭;后期痔核更大,如鸡蛋或更大,色灰白,大便时或行走时脱出肛外,不能自行还纳,一般不出血,一旦出血则呈喷射状,痔核脱出后如不尽快还纳,则易嵌顿而绞窄肿胀、糜烂坏死。
  • 外痔:一般无痛感,多不出血,局部有肿核突起,日久于肛门外赘生皮瓣,逐渐增大,按之质较硬,肛门部有异物感,病变时则肿胀、疼痛。
  • 混合痔:直肠上、下静脉丛同时扩大,曲张延长,兼有内、外痔共同症状,痔核常突出于肛外,粘膜经常受到刺激,粘液分泌大量增加,使肛周潮湿不洁、瘙痒,形成肛周湿疹。
  • 肛漏/肛瘘:肛周有疮口并与管道相通,常流脓水,疼痛或瘙痒,缠绵不愈。
病机
  • 内痔:多因脏腑本虚,兼因久坐;或负重远行;或长期便秘;或泻痢日久;或临厕久蹲努责;或饮食不节,过食辛辣肥甘之品;导致脏腑功能失调,或因风燥湿热下迫,气血瘀滞不行,阻于魄门,结而不散,筋脉横解而生痔;或因气血亏虚,摄纳无力,气虚下陷,则痔核脱出。
  • 外痔:或肛门裂伤,邪毒外侵;或大便努责;或产育努力;以致气血瘀滞,加之外邪入侵,日久不散,则肌肤增生形成赘皮。
  • 混合痔:多因中后期内痔未及时治疗,反复脱出,复因妊娠分娩,或负重远行,以致筋脉横解,气血瘀滞不散,导致本病发生。
  • 肛漏/肛瘘:肛痈溃脓后,脓出不畅,余毒未尽,蕴结内阻,气血不畅,创口久不愈合,日久成漏;或患虚痨,肺肾阴虚,湿热乘虚入侵,化腐成脓,正气不足,脓出不畅,日久成漏。
辨证
  • 风伤肠络证:内痔兼见大便带血、滴血或喷射状出血,血色鲜红,或伴口干,或伴大便秘结,或伴肛门瘙痒,舌质红,舌苔薄白或薄黄,脉浮数。
  • 湿热下注证:内痔兼见便血色鲜红,量较多,或肛内肿物外脱而可自行回缩,或痔核脱出嵌顿而肿胀疼痛,或糜烂坏死,口干欲饮,口苦,小便黄,肛门灼热,舌质红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外痔兼见肛缘肿物隆起,灼热疼痛或有滋水,便干或溏,舌质红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
  • 气滞血瘀证:内痔兼见肛内肿物脱出,甚或嵌顿,肛管紧缩,坠胀疼痛,甚则肛缘有血栓,水肿,触痛明显,舌质暗红,舌苔白或黄,脉弦细涩。外痔兼见肛缘肿物突起,排便时可增大,有胀痛或坠痛,可有异物感,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,舌质紫暗,舌苔淡黄,脉弦涩。
  • 脾虚气陷证:内痔兼见肛门坠胀,肛内肿物外脱,需手法复位,便血色鲜红或淡红,病程日久,伴见血虚,面色少华,头昏神疲,乏力易累,少气懒言,纳少便溏,舌质淡胖,边有齿痕,舌苔薄白,脉弱。外痔兼见肛缘肿物隆起,肛门坠胀,似有便意,神疲乏力,纳少便溏,舌质淡胖,边有齿痕,舌苔薄白,脉细弱。
治法
  • 风伤肠络证:清热、凉血、祛风。参考方剂:凉血地黄汤、槐角丸等加减。
  • 湿热下注证:清热、利湿、止血。参考方剂:止痛如神汤、槐花散等加减。
  • 气滞血瘀证:行气、活血、化瘀。参考方剂:橘皮汤等加减。
  • 脾虚气陷证:健脾、益气、升阳。参考方剂:补中益气汤等加减。
  • 外治法:适用于内痔、外痔。以五倍子汤或苦参汤煎水熏洗(先熏后洗或湿敷)肛门,再外涂痔疮膏、或消痔膏、或黄连膏、或桃花散、或生肌玉红膏等。
预防
  • 保持大便通畅,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,临厕不宜久蹲、努责,保持肛门清洁;
  • 良好饮食习惯,喝温水,食蔬菜,脾胃虚弱或阳虚之人禁食水果,少食辛辣、油腻、醇酒、炙博之品;
  • 适当锻炼,避免长期久坐、久卧、劳累过度、负重远行;
  • 妇女在妊娠、产后应酌情用中药或食疗调理。